选择语言 中文 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新闻中心行业动态
新闻中心

行业动态

开拓思维 造特种纸“饭碗”
编辑:上海国际特种纸展览会      来源:互联网

     面对产能过剩,面对“原料一样、产品一样、装备一样和市场一样”的同质化竞争,我国纸业开始进军没有被充分开发的特种纸领域,以赢取新的发展空间。10月15日—17日,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办、中国造纸学会承办的“中国科协第85期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在四川成都举行,研讨的一个重要话题就是特种纸技术和市场。

      问题一:知识产权保护不到位挫伤研发积极性,一些企业靠挖人才或向已做成产品的企业派卧底获取技术。一旦一种新产品在市场上好销,仿冒者就会把市场做烂
      中国制浆造纸研究院教授级高工李义民:特种纸行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太强。每年参加会议,都有一些企业向我们反映企业相互间“挖人”的现象比较多。有的企业还向一些做成产品的企业派卧底。如果知识产权保护不到位,企业对研发投入的积极性肯定很低。我希望大家能够增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加大研发投入,走自我创新发展道路。
      中国海诚工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技术部副主任吴立群:我们一年申报的专利大概有八九项,一般能够通过审批的有三四项。对于企业来说,申报技术专利是有用的。假如我和王博士都做同一种产品。尽管王博士先做成了这种产品,而我后做成,但他没有申报专利,将来我申报了专利也可以去告他。
      搞特种纸研制和生产的单位都很头疼技术专属保护。假如我们单位的一位掌握新产品生产技术的员工跑到竞争对手那儿去了。竞争对手开始生产我们单位研制的产品。没有任何法律法规制裁这种行为。一旦一种新产品在市场上好销,仿冒者就会把市场做烂。
      问题二:行业缺少经济实用的研制和检测设备,国产设备达不到要求,进口设备又非常贵
      杭州新华纸业有限公司技术部主任杨祥建:目前,特种纸企业非常需要研发新产品用的试验装备和检测用的仪器设备。但是目前市场上国产设备的质量无法满足特种纸生产企业要求。企业只能选择进口设备。但进口设备非常贵,企业在经济上无法承受。我们曾经买了一台国产的研发新产品用的设备。而后这套设备一直处于维修状态,且更换一个零部件要等一个星期甚至半个月,换好之后用不了多长时间又出问题。
      国内做检测设备的厂家非常多,尤其是在杭州,光做检测仪器的就有3家。但是这些厂家做出来的仪器基本是大陆货,相对比较普通,没有针对特种纸个性化生产研制设备。实在没有办法,我们就只能买进口的检测设备。但进口的检测设备比较贵,售价一般都在30万元人民币以上。特种纸生产企业希望和装备制造厂多多合作,让装备国产化,实现买得起和用得好。
      问题三:创新力度不够,国内产品在中低端徘徊
      轻工业杭州机电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杨旭:我国的特种纸产量在国际上算是比较高的,但大都属于中低端产品,几乎没有顶尖产品。
      中国市场对芳纶纸的需求量较大。现在大家都说能生产芳纶纸。但真正能够满足要求的产品很少,顶尖的就更不用说了。所以说在这方面我们还要加大技术创新力度。
      我们要把产品做到顶尖水平到底需要什么?是需要技术还是需要文化?我的认识是在文化上更为重要,要走到产品顶尖上面去已经不是技术问题,而是文化问题。从事科研和创新的人员要有一种执著的精神和正确的思路才能把这项工作做好。
      我发明了气流计量膜转移施胶机。当时我们的施胶机都是按照进口设备来做的,使用辊式计量,但转移膜做不均匀,都是一道一道的。最后,我们只好把计量辊拿掉,直接用到料盘上,发现膜上得很均匀,但是没有办法计量,上多少就是多少,计量就要靠浓度。这个没法解决。后来我把每一种涂布方式都研究了一遍,最后发现用气流方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我倒着用气刀涂布方法,把上料和计量集成在一块封起来,然后通过抽气的办法把膜减薄,这样用下来之后效果很好,膜的厚度很容易计量,而且膜的均匀性也非常好。我做了一辈子新技术开发。这个真正是我自己原创的。我体会从现有设备不足去启发我们创新的思路这是一个很好的创新路子。
      我们要开发生产高品质的特种纸,不可能通过简单引进国外的设备或者技术来实现,必须踏实,认真地对产品应用要求仔细分析和研究,兼收并蓄,对设备、工艺、配方和化学品甚至操作流程等方面进行系统化、持续不断的改进,进步,集小胜为大胜,最后才能达到顶尖水平。

     解决方法一:产学研结合加快成果产业化
      院校、研究机构和企业联合开发具有应用价值的新产品;鼓励院校研究人员自己开办企业,把自己的研发成果转化为产品,并产生经济效益;政府资助研究项目要求院校必须与企业共同申报项目
      中科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研究员王海松:纸是功能化材料很好的载体,如何赋予纸基材料功能化?这个比较难也很重要。一个是通过纤维工程的方式,即采用功能化的纤维抄造成纸;另外一个就是以普通纸作为载体进行功能化处理,如涂布、浸渍等。在这个方面,我们也做了一点工作,将显色剂、铁化合物负载在纤维素材料(如滤纸)上,对不同浓度的过氧化氢则显示不同的颜色。这样我们就可以像PH试纸一样,根据纤维材料颜色的变化判断过氧化氢的浓度。该方法简单、快速,可广范应用于化工、纺织、环保、医疗及食品加工等行业。浙江大学的一位教授把二氧化钛薄膜覆盖在滤纸上,利用二氧化钛的活性,可以制造出不同用途的纸基功能材料,如涂上苯胺染料可以检测亚硝酸盐,还可以检测水体中汞离子、氟离子的含量。对造纸企业来说,生产普通纸是强项,但是要生产功能性的纸材料,需要将不同专业背景的人员结合起来才能把纸材料的功能化做得更好。对研究机构来说,也需要学会推销自己的产品。以我们为例,虽然开发了很多功能材料,如能检测过氧化氢浓度的试纸和具有清洁功能的空气净化纸等。但我们不知道怎样向企业推介,导致大部分产品不能产业化。关键问题是我们不知道如何跟企业对接。最后,我希望由协会牵头,院校、研究机构和企业一起争取得到发改委科技部的纤维材料功能化的项目支持,共同促进造纸行业的转型。
      中国制浆造纸研究院院长曹春昱:很多专家提到研究开发进入产品化和产业化过程中间环节缺失问题。这个可能是国内研究资源转换成生产力非常重要的一个障碍。中国制浆造纸研究院想看看有没有可能在这方面做一些事情。我们在廊坊有一个基地,定位为特种纸孵化平台,会建立很多符合特种纸行业要求的实验生产线。这个平台是开放的。我们提供平台,可以借助平台的设施做中试类的设计实验,做小批量产品,也可以和造纸企业合作开发产品。我们可以采取很多办法避免技术流失、技术被别人轻易获得。
      牡丹江恒丰纸业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李劲松:我是经营企业的,很想找到一些新的特种纸品种。大专院校应该推销自己,最起码得告诉我这个平台有什么特点,能干什么,能不能借这个平台或者借助一些东西给我们提供一些资料。
      杭州新华纸业有限公司技术部主任杨祥建:院校研究机构在国家或者地方政府支持下每年都会搞研究,并撰写研究论文。这些论文一旦在刊物上发表,研究成果基本上被束之高阁,放到自己的档案库里保存起来。而对产品的应用和批量生产他们基本上没有后期工作。我每年都订阅造纸方面的杂志,只有文章,根本没有后续跟踪。曾经有企业看上一些研究成果。但由于企业出价与院校研究人员的报价相差太多,最后双方合作无疾而终。
      以上是目前国内普遍存在的现象。可能是已发现这些问题的存在,现在政府资助的研究项目,其中一项要求院校必须与企业共同申报项目。这是比较好的开端。我们公司就跟浙江理工大学联合申报过一个项目。这是国家从政策层面上要求产学研结合。
      院校研究人员也可以自己开办企业,把自己的研发成果转化为产品,并产生经济效益。比如浙江大学有好多老师走出校门开办企业做得相当不错。华南理工大学也有非常成功的案例。在发展的初期,研究人员采取租用企业生产线方式生产产品。等条件成熟之后,这些研究人员干脆直接买下生产线,成立自己的企业。我想这也是产学研相结合的另外一种形式。
      广州冠豪高新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王秦:我感觉搞技术的人从学校出来普遍认为我的技术天下第一,将来会是企业主要的技术支柱。实际上搞技术的人通常不大擅长财务判断,就是我们的项目到底赚钱不赚钱,产品到底好不好。特别是年轻人对市场把握不好往往没有办法判断我们的项目到底有多好。因此在初期年轻人会感到很郁闷,感觉做不出东西来,做出东西没人要。
      我建议高校对理工科的学生多灌输一些经济知识,让他们手上的知识和手上的项目能够更实在一点。因为现在这个社会太现实了。检验我们的项目好不好,我们的工作做得好不好,企业管理者最直接的回答就是你能创造多少效益。
      作为企业,我们非常希望从高校获得更多资源,解决更多难题。我们希望高校能够给我们提供完整的方案是不现实的。我个人觉得比较好的路子是我们提出一些具体问题让高校来解决。因为他们掌握的十八般武艺不知道用在哪里。因此从如何提高企业的研发能力这方面考虑,我们需要和高校多沟通合作,更多是向高校提问题,让高校帮我们解决问题。这种合作方式成功的概率可能会高一些。
      解决方法二:研制交叉学科产品
      特种纸行业与化工、纺织、建材等行业联合优化交叉工艺
      重庆造纸工业研究设计院副院长李进轩:特种纸行业和化工、纺织、建材等行业密不可分。现在无纺布行业和造纸、壁纸行业没有严格的界限。实际上无纺布行业使用的部分工艺也是造纸工艺。特种纸行业让自己的技术与相关行业的技术结合起来使用是非常必要的。
      陕西科技大学教授张素风:现在我们申请国家基金项目时发现,纯造纸项目申报基金项目非常难。我们应该考虑跟材料结合比较紧密的、完全用合成纤维或者添加一部分植物纤维做一些特种纸的项目。
      这种课题涉及面比较广,学科交叉比较多,需要多方合作。如原料方面,我们非常熟悉植物纤维,即使原料有什么问题我们也沟通得非常顺畅。但是一旦要用合成纤维,就牵扯到化工行业。我发现化工行业的企业对用合成纤维造纸有很大的兴趣,但也有很多隔行的障碍。这说明他们对造纸不了解。我们对化纤生产过程也不了解。双方因为某一种原料问题会进行比较多的沟通,但沟通后解决问题的程度还不够。
      既然跟化工行业、材料行业要结合起来做交叉学科的产品,我们自己也必须要考虑一些化学问题。比如最近我提出生产合成纤维或者浆粕原料,或者用到填料,但化学产品之间出现了相容性问题。这个问题在化学纤维行业、纺织行业和材料行业都得到较好解决。但造纸工艺与膜法和塑料法相比就不具备这种优势。虽然我们有一些化学基础,但是程度没有人家深,学科交叉的领域,尤其是特种纸生产领域这类难题解决起来需要一些时间。
      我们在实验室做了大量的小型和中型实验。我觉得实验室部分可以进行扩大性实验。因为做特种纸方方面面都比较特殊,要用合成纤维原料或者合成浆原料,对纸机抄造过程的浓度、上网成型等要求较特殊,我们现有的试验纸机很难完成这些试验工作。我们进行小型产品试验还可以,遇到大型试验,设备方面就有很多问题。我们研制出来的各种特种纸产品的质量与进口产品差别还很大,还需要多方面共同努力。
      国家如果有相应的机制或者利用学科平台把大家组织起来,商议立体合作事宜,事情就好办些。大家有想法有热情就一定能把这件事情办下去。如果我们处理好学科交叉和研发平台融合问题,向国家层面申报项目就会容易得多。

     总之,学科融合、学科交叉与合作机制共同发展,对促进特种纸事业的发展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呼吁:政策促进行业规范,国家应出台相应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法规      
      广州冠豪高新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王秦:我们在做特种纸的时候遇到很多问题。我的实际感受就是特种纸领域很多方面都比较前卫或者比较新,可参考的东西不多。我们愿意申请专利。但是企业的专利技术并没有受到专属保护,技术人员被挖走了,技术也被带走。我国在法律、法制健全方面如果能够给予特种纸行业更多支持的话,行业或许能像欧美等地区和国家的特种纸行业那样规范,能够促进大的有实力的厂家健康发展。
      国内特种纸企业普遍规模小。它小有小的门道,投入很少,会用一些不光彩的办法去获取技术。小厂通常把厂址选在相对偏远的地方,避开监管,从而在环保上不投入或少投入。为避税,有些小厂甚至可以做到不开发票经商。这些都是大企业无法做到的。我希望国家在法制上给行业更多的规范化约束。我想这对整个行业发展会更加有利。